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应化系。2001年3月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,经过近30年的建设,学院已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。
学科情况 化学学科已经列入山东省首批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化学学科“2020全球自然指数”国内高校第61位,ESI论文排名位于全球前0.27%,全球第352位(全国第52位,2020年5月数据)。目前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化学博士点—化学硕士一级学科点—博士后流动站(化学)—山东省重点学科(应用化学、分析化学)—“泰山学者”设岗学科(生化分析、应用化学) —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(生态化工)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肿瘤标志物传感分析)—山东省重点实验室(生化分析)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(生命分析化学)等学术创新平台。
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支学历层次高,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。专任教师169人,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,硕士生导师136人,教授51人,副教授60人,博士学位137人。学院有兼职院士2人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,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,泰山学者特聘教授/专家2人,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,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。教职工中,全国优秀教师1人,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,山东省突贡专家2人,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。
2009年,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;2019年11月,基础化学教学团队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,工科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现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。
化学院现有一支学历层次高,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。专任教师136人,
专业课程方面 学院已形成了国家级特色专业(应用化学)- 山东省品牌专业(应用化学) —山东省一流专业(用用化学、化学)—山东省一流课程(基础化学原理、有机化学、化学与健康、海洋中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) —山东省精品课程(基础化学原理、有机化学、物理化学) —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基础化学实验中心) 为框架的专业、课程建设格局。“海洋中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”获批国家级虚拟教学仿真实验教学项目。
学院外景
基础实验室
部分教学科研仪器:
|
|
|
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 |
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|
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 |
|
|
|
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 |
表面等离子共振仪 |
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系统 |
|
|
|
光电化学能谱仪 |
场发射扫描电镜 |
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|
|
|
|
500M 核磁共振仪 |
液相色谱仪 |
元素分析仪 |
|
|
|
Carry500紫外-远红外光仪 |
荧光光谱仪 |
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|
|
|
|
纳米粒度仪 |
气质联用仪 |
同步热分析仪 |
教学手段改革
采用翻转课堂和研讨式的学习方式和多种教学方式,注重学生学习过程,引领学生成长。
学术交流
依托泰山学者论坛、重点实验室学术会议,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承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,促进了教师与国内外科研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,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,扩大了学院的学科影响。
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
学院团学工作特色鲜明,2018年获青岛科技大学度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;2018、2019年度连续荣获学生工作考核先进集体、就业工作考核先进单位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考核先进单位、五四红旗分团委,被学校授予“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奖杯”;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提升,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.08%,2019年就业率达到98.41%,均名列学校前列首位。考研率2018、2019年分别达到50%、46.2%,其中考取211、985院校约占毕业生总数30%、约占升学总数65%。
学院长期实施创新创业引领计划,以“科技创新”助成长。与山东省知名企业等6家单位共建创新创业基地,聘请76名教授学者担任学院双创导师,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等6个“创新实验室”等。化院学子多次在“创青春”“挑战杯”等国家、省部级赛事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。
学院致力于培养勇于实践、热心公益的大学生,鼓励青年学生提升综合素质,每年暑期组建近20支社会实践队伍,分赴宁夏、吉林、河南等省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,被人民网、大众网、中青网等媒体报道百余次,获评中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组织单位、山东省环境科普宣传优秀组织单位等多个重要奖项。
学院紧密围绕国家“一流大学、一流学科”目标要求,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,学院始终坚持教学是第一生命线,科研是发展动力源,教学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。5年来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,三等奖3项;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,二等奖1项;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;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19部,国家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4部。5年来,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00余项,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项、国家863计划2项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-重点项目2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项、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;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;出版专(译)著10部;发表SCI收录论文960篇,其中影响因子在5.0以上的论文100余篇。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1项,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。
学院将继续走科学发展、内涵发展、特色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创新发展的道路,努力提升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水平。保持省内一流学科优势,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名牌学院。